农牧交错带(Agro-pastoral ecotone )是指我国北方半湿润农区与半干旱牧区接壤过渡处的半农半牧区,是介于我国东南部农业种植区和西北地区草地牧业区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该区农耕用地与牧林用地交错分布,种植业与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大体持平或以种植业稍占优势。生态景观上表现为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镶嵌的生态复合体;在地形地貌上处于东部平原向西部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从气候上看,是暖温带湿润气候向温带干旱气候的过渡带。因此是连接我国东南农区和西北部牧区的自然经济纽带,具有重要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地位。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大体处于年降水250-400mm这两条等降雨量线之间的半干旱地区,是分割我国东北、华北农区与天然草地牧区的生态过渡带。农牧交错带总土地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0万左右,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直接关乎到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由于该区居于特殊的区位和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成为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保育极其敏感和至关重要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新世纪社会安定和生态安全方面具重要战略地位意义的地区,国务院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明确将该区域作为重点建设地区,并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
农牧交错带在中国北方的形成是一种以人文因素起主要作用的独特现象,主要是人类活动干预下的产物,更多地带有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属性,而并不主要表现为生态过渡带的特征,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类型。它的人缘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相对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及上游地区,涵养着中下游上亿亩良田;②其处于我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分布地带;③农牧交错带是遏止荒漠化、沙化东移和南下的最后一道绿色生态屏障;④农牧交错带是农区和牧区之间的经济纽带;⑤农牧交错带是西部开发的主战场,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生长点。然而,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这一地区的生产潜力和生态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而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如滥垦、滥伐、过牧等,以及过度的人口负荷,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以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为标志的土地荒漠化加剧,带来对农牧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严重威胁,可以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虽然经过新世纪以来国家的着力建设,相继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天然草地保护和环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项目,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有所遏制,但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根本好转,促使该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任务。
华北区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也是其主体部分。大体上位于北方交错带的中东段,约从哲盟科尔沁草原以南至宁夏固原区段。该区段地域范围广,跨度大,生态环境迥异;且人口较多,经济文化落后;农牧业生产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坝上农牧交错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俗称坝上高原,处于华北农牧交错带的东段,是华北农牧交错带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本试验研究站设在河北省最北部的沽源县,东经115°40′,北纬41°46′,海拔1460米,北部连接内蒙古的太卜寺旗、正蓝旗、多伦,南部沿坝为垄状山脉,中、北部逐渐低缓、平坦。全县有天然草地138万亩,人工草地38万亩。生态地段典型,处于典型草原、隐域性低湿草甸草原向半农、半牧生态系统过渡的区段,该区域既是典型的自然过渡带,又是北方牧区经济与农区经济交流的过渡区,在文化及风俗习惯上也兼顾了农区与牧区的双重特点,因此该生态试验研究站代表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的生态地理气候特点,是典型的过渡类型生态系统,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与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特点的典型地段,也是研究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发展对生态过渡带影响的典型地段,在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学科整体结构框架的搭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